|
2018年,我市以黨的十九大提出“完善市場監管體制”為目標引領,在持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基礎上,利用“互聯網+”手段,融入多元共治理念,積極構建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,推進智慧監管、協同監管、信用監管三大工程(簡稱“一平臺三工程”),加強事中事后監管,探索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新路徑,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強大動力,為全國商改貢獻了東莞樣本,為我市爭當全省“四個走在全國前列”排頭兵提供了有力支撐。我局“構建‘一平臺三工程’市場監管體系”獲評“中國法治政府獎”,入選“改革開放40周年經典案例”。近日,被評選為2018年度全市“單打冠軍”。
一、打造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。圍繞市場監管創新目標,以跨界協作理念,打造集統籌協調小組、理論研究智庫、數據分析平臺、綜合試驗基地四位一體的市場監管協同創新平臺,提升市場監管體系的統籌規劃、協同推進和持續創新能力。一是加強整體統籌協調。適應商改后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和市場監管形勢變化的需要,升格市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統籌協調小組,由市長任組長,57個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。全市33個鎮街(園區)參照市級機構設置,同步調整鎮級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統籌機構。二是建立研究智庫。與國研智庫、武漢大學、中山大學、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及科研機構,建立戰略合作關系,對全局性、戰略性和前瞻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,對各項改革措施進行論證評估。組織編寫了《東莞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綜合試驗基地建設研究》《東莞商事制度改革藍皮書》。三是建設試驗基地。省市共建試驗基地,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商學院和科研機構落地,讓出臺的市場監管措施先行先試。建成東莞商事制度改革體驗館,是全國第一個以商事制度改革為主題并集智慧政務體驗、智慧金融體驗以及商改展覽為一體的體驗館,打造商事制度改革展覽體驗空間、企業開辦一站式自助服務平臺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窗口以及大學生創業實踐教育基地。四是系統做好制度設計。推進市場監管法治化建設,出臺《關于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構建科學市場監管體系的實施意見》及若干配套子方案、具體操作細則,建立“1+X+Y”為核心的政策體系。五是建立績效評估體系。開發科學監管數據分析平臺,系統歸集部門、鎮街的商改后續監管數據,設計分析模型,實時展現、監督各級各部門的監管工作開展情況。設定衡量部門、鎮街(園區)監管效能的協同監管指標體系,定期進行通報。設定“科學市場監管水平”考核指標,每年對鎮街市場規范管理情況進行客觀評估,結果納入鎮街領導班子落實科學發展觀績效考評。
二、推進智慧監管工程。以網格化監管為基礎、以智網系統為調度,以智網終端為應用,建立信息互通、統一調度、資源共享的基層綜合監管新模式。全市593個村(社區)劃分為2894個基礎網格,整編到位網格員9889人。市場監管納入首批入格事項,市場主體辦理設立登記或辦理地址、經營范圍變更后,同步匹配標準地址和許可辦理等有關信息,生成監管任務推送至網格員手機。網格員上門核查地址信息及證照辦理情況,督促年報及亮照經營,對違法行為先行督促整改。自主開發協同監管信息化系統,根據全省383項后置審批事項目錄編制告知執行清單及106項證照分離改革事項清單,明確經營范圍規范用語和推送關鍵詞。網格員完成核查后,經營范圍涉及許可審批的,由協同監管系統根據關鍵詞自動精準推送給相關后續監管部門,部門履行許可監管職責,并反饋處理結果,形成任務處理閉環。對于網格員日常巡檢發現的無證無照線索,由網格員通過“智網工程”系統登記,先行督促整改。未落實整改的,由網格員通過系統自動推送至后續監管部門進行處理。2018年,通過“智網工程”系統向網格推送監管任務33.8萬條,辦結33.1萬條,辦結率97.7%。網格員上報問題線索10.8萬條,部門已處置10.5萬條,處置率達94.4%。市、鎮兩級許可部門接收后續監管任務11.5萬條,許可辦證率達57.3%,監管的精準性和靶向性有效提升。
三、推進協同監管工程。改變政府對社會治理大包大攬的角色,引入多元治理主體,建立市場監管協同工作機制。一是加強黨建協同。將市場監管工作與黨建紅色引擎相結合,以厚街、茶山鎮為試點,開發智網黨建業務系統,建立黨建服務平臺,使“小個專”黨建共治有載體、聯系有渠道、活動有主題。加強市個私協會黨建工作,籌備成立市個體私營企業黨委,實現黨建促經營、黨建促管理。二是促進行業協同。成立全省首家守合同重信用企業聯合會,通過“守重”企業示范引領企業誠信水平提升。在電商、汽車、房地產等民生重點熱點行業,選取一批會務運行良好、治理能力較強的商協會為試點,通過委托授權、業務指導、聯合治理等方式,在規范行業格式條款、排查防范行業經營風險、建設消費維權服務站等方面進行合作,推動形成“一會一品牌、百花齊放”的商協會共治格局。三是加強平臺協同。探索線上線下一體的智慧監管,與杭州市場監管局簽署跨區域協作協議,與阿里巴巴集團簽訂合作備忘錄,在電商網店登記、投訴舉報處理、打擊網絡售假等六方面進行深度合作。接入“紅盾云橋”智能協作平臺,實現數據協查一個工作日完成、線索移交全流程線上流轉。應用阿里巴巴人臉識別技術,推動東莞自然人網店通過集群注冊模式登記,在商改基地發出首張淘寶自然人網店營業執照。四是推動公眾協同。加強12345政府服務熱線,貫徹“民之所呼,我之所應”的服務宗旨,實行7×24小時全天候人工接聽服務,拓展手機、網絡、掌上12345、微信等渠道,打造全天候受理、24小時不下班的政府服務窗口。2018年,共接聽來電197萬次,派出工單20.7萬張。第三方監測顯示,東莞在全國334個城市12345熱線服務質量監測評比中排名前十。
四、推進信用監管工程。注重發揮信用在市場監管中的基礎性作用,創新信用監管方式。一是強化信息歸集公示。出臺《東莞市企業信息公示和信用約束管理暫行辦法》,梳理企業信息公示清單和信用約束管理清單。自主開發市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及其微信端,將涉企信息整合歸集記于同一企業名下,面向公眾提供“一站式”信息查詢、證明打印服務。系統歸集公示涉企信息1309萬條,累計打印查詢證明19萬份。二是建立聯獎聯懲機制。出臺《東莞市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工作方案》,建立政府部門與市場、行業、社會聯動的獎懲機制。在落實國家和省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基礎上,在公共資源交易、安全生產、財政性資金管理等領域,先后簽訂多個市級聯合懲戒備忘錄。信用信息查詢和聯合獎懲措施執行嵌入行政審批、事中事后監管、公共資源交易等業務流程,逐步構建聯合獎懲“一張網”。三是加強“雙隨機一公開”監管。建立全市聯席會議制度,開發東莞市跨部門“雙隨機一公開”聯合抽查工作系統,實現跨部門聯合抽查全流程信息化、痕跡化。全市41個監管執法部門出臺本部門實施意見或工作方案,完成“一單兩庫”建設,編制隨機抽查事項清單,建立檢查對象名錄庫41個,執法檢查人員名錄庫41個,明確抽查事項1332項,實現檢查事項隨機抽查全覆蓋。
|